中国正在兴起一股"苏珊.桑塔格热"。这位被布罗茨基视为是"大
西洋两侧最具智慧"的人物,在前不久去世之后,更为世人所怀念与
欣赏。虽然不赞同桑塔格的一些政治观点,但笔者对这位博学多才的
作家、充满个性的"好战的唯美主义者"、高挑身材头发黑白相间而
又举止激烈的女性,有一种爱之入骨的感觉。
然而,一些中国新左派文人对桑塔格的大力推崇,却是有点时空错
位、一厢情愿的味道。桑塔格在西方一直被视为左派知识分子,是以
反美反战著称的,这一点似乎很得中国新左派的赞赏。但是,此左派
不是彼左派,在自由精神熏陶下,总是批评自己祖国的美国左派桑塔
格,骨子里,和中国新左派有本质的区别。
这种本质区别,从桑塔格不愿再去中国访问这一点,就可见出一斑。
按照桑塔格自己的说法,她与中国有"特殊的联系",因为她的父母
在那儿住过。桑塔格的父亲是纽约的一位犹太商人,30年代时曾经在
中国经营裘皮生意。桑塔格的父母在她出生前几个月回了美国,桑塔
格出生后他们又回到了中国,她的父亲甚至是在中国去世的。
在接受中国作家贝岭采访时,桑塔格说:"即使没有这些奇奇怪怪的
个人经历,我也会注意在中国发生的一切。一个对世界感兴趣的人怎
么能对中国不感兴趣呢?"
出于对中国的兴趣,桑塔格在70年代里,曾经两次去中国访问。那
时,她是一个自由不羁的前卫青年艺术家,激烈地反对越战、支持古
巴革命,对社会主义国家充满向往。在那个时代背景下,她的中国之
行被视为"政治朝圣"。
结果,她发现自己受骗了。2000年7月,桑塔格在伦敦接受Evans
Chan的采访,在谈到《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》这个题目时,回忆了她
当年的中国之行。
"我记得,1973年1月我去中国旅行,正是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
的时候,我和指派给我的一个女翻译关系很友好。……她是一个
可爱而又惊恐的中年女性,在文革中失去了丈夫。我问她住在哪
里,她说她住在朋友家。"
这位目光异常敏锐的美国女人,坚持要看看这位中国女翻译的住所,
结果真相清楚了,原来这位女翻译就住在宾馆的一个地下室,一间小
得象壁橱一样的房间。在成为好朋友之后,两位异国女性有一次深入
心灵的对话。
"有一天,这位女翻译暗示我她住的房间安装了窃听器,然后邀
请我外出散步。她用柔软的英语非常迟缓地问我:'你是否……
看过……一本书……叫做──19……'当我听到'19'这个词
时,胸口顿时感到疼痛。我知道她将要说什么。'……84。'
《1984》,我重复了一遍,心里更为烦乱。'是的。'她微笑着
说,'中国就象那样。'"
凡是了解《1984》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的人,都会知道,为什么年轻而
狂热的左派桑塔格在听到这个书名时,胸口会突然疼痛起来。
《1984》是英国作家乔治.奥威尔虚拟的一个故事,它描写了一个高
度集权的国家中人们的悲惨命运。
与这位不知名的中国女翻译的邂逅,是桑塔格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真相
的一个开始,也是她后来激烈谴责共产主义的一个原因。已故的桑塔
格有一本来不及完成的书,题目叫《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》,其中就
谈到对西方旅行者前去社会主义国家易受欺骗的问题。她认为,共产
党政府一度吸取了非常好的理想主义资源,例如30年代的欧洲,一些
优秀的人们被吸引到共产主义运动中去,但他们根本没有预料到后来
会发生什么。
从中国之行中清醒过来,桑塔格不再对社会主义抱有天真浪漫幻想,
她在反对西方民主国家领导人的同时,更提高了反对极权主义的声
调,并经常谴责共产主义钳制知识分子。1982年,在抗议波兰镇压团
结工会时,桑塔格发表了一个激怒西方左派战友的惊人论断:"共产
主义是带着人道面具的法西斯主义。"
自此,西方左派和右派一样被她惹恼。她毫不留情的批评西方左派,
指责左派拒绝认真对待斯大林恐怖下的流亡者、异议人士和被谋杀的
牺牲者,也批评前苏联包括帕斯捷尔纳克在内的知识分子随大流。在
前南斯拉夫内战中,她谴责南斯拉夫共产党人缺乏道德承担。
2002年8月,中国诗人贝岭入狱,桑塔格为之奔走呼号,从北京狱中
将贝岭营救出来。当时,桑塔格在《纽约时报》发表了一篇题为《向
中国传送思想的罪行》,鲜明地表达其人道立场。她说:"如果对贝
岭沉默,对他而言只剩下恐怖──也包括对其他中国人(两天前他在
北京的兄弟也被捕了),那就意味着给中国政府开绿灯:它可以肆无
忌惮地这么干;而且,它可以扩大它的迫害范围,恐吓独立思考的
人。如果大家都沉默,给中国政府的信息就难以更清楚。"
这也是桑塔格不再去中国的一个原因,因为中国还有那么多因言论和
写作入狱的知识分子,桑塔格无能一一援救,因此,在贝岭的采访
中,她诚恳地说:"我当然希望再次去中国,但是,只是在我觉得中
国之行对我自己,从精神上或人生上,或对其他的人有利的情况下才
去,否则我是不会去的。我不想仅作为一个旅游者去中国,那对我来
说是不道德的。"
凡事要问一个是否"道德"的问题,这是自称为"执着的道德家"的
美国左派桑塔格,和那些对大批政治犯入狱状况视而不见的中国新左
派之间的根本分歧。从桑塔格几十年的人生之路来看,她并非要坚持
"左"或者"右"的政治立场,而是要坚守关注弱者的人文主义立
场。她不媚俗,不讨好,毫不客气地对一切权力──不管是美国的还
是中国的权力──进行审视和批判。当大多数知识分子遁入道德虚无
主义之境时,她回归启蒙主义的理想。
被人称为"美国公众的良心",对于离经叛道的桑塔格,是极不愿意
接受的严肃荣誉。不管她自己是否愿意,已经离世的她,将在作为一
个作家和思想者长存的同时,也将作为这个时代濒临绝迹的的知识分
子道德家,长存于我们心中。
0 评论:
Speak up your mind
Tell us what you're thinking... !